加强中泰钾肥技术合作,保障亚太地区粮食安全
国际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向中国科学院捐赠岩心样品
钾被称为农作物的“品质元素”,它能增加作物蛋白质的含量,提高油料作物的含油量,增强农产品抗碰伤和自然腐烂能力。然而,缺钾一直是中国农田之痛。由于钾矿是我国紧缺的9种矿产资源之一,探明的可溶性钾资源储量仅占全球 5%左右,缺钾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0%。约50%的钾盐需要进口,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进口钾肥是中国“补 钾”的主要支撑。预计我国钾盐消费量将在2025-2027 年之间达到峰值,届时中国氯化钾消费量将达2300-2500万吨/年。然而,近几年我国氯化钾的年产能一直维持在600万吨左右,由于资源储备有限,加上逐年的过度开采,资源枯竭的风险日趋加剧,因此,国家制定了从“国产+进口” 的“二维格局”向“国产+进口+境外”的“三维格局”转变的政策。
全球钾资源其实不少,已探明量达100亿吨(氧化钾),但资源和产量集中在少数国家,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居前三位,占世界钾盐储量 89%。丰富的全球资源为我国农田改善缺钾现状提供了巨大的腾挪空间。走出去买钾矿,成为中国农田走出“缺钾时代”一个不错的选择。
泰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上的重要国家,其氯化钾资源量及其丰富。在泰国东北部的呵叻盆地下面埋藏着上百亿吨的氯化钾资源,相较于加拿大等氯化钾资源大国,泰国在地里位置、资源总量、资源类型和开采成本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泰国属于我国的友好邻邦,可通过发达的公路、铁路和船运网络将钾肥源源不断地运送回国或者在东盟各国间销售;其次,泰国钾盐资源量巨大,开采成本低,可长期作为亚太地区的钾肥供给基地,仅国际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在泰国暖颂县160平方公里区块内就有高达7亿吨的氯化钾资源量,同时还伴生大量的溴素、氯化镁、氯化钠等资源,开发前景巨大。
泰国一直以来已丰富的旅游资源闻名世界,对自身的矿产资源研究投入不足,虽然呵叻盆地下面孕育着巨大的钾肥宝藏,但是投入的科研力量少之又少,除了1970年泰国矿物厅组织多国专家对呵叻盆地进行了一次控制度较低的钻探之外,并没有任何的原始资料供国际的学术机构参考研究,导致研究缺乏第一手资料,大家对呵叻盆地的认识仅仅来自于文献,这非常不利于形成泰国呵叻盆地钾盐长期开发的技术和行业生态环境。国际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意识到这一点后,积极地联系泰国矿物资源部,申请将公司勘探得到的岩心和其他技术资料分享给国内顶尖的钾盐行业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在获得矿物厅批准后,国际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捐赠的第一批4个有岩心钻孔已于2021年4月28日顺利抵达了青海盐湖研究所。国内的钾盐科研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如此完整的来自泰国呵叻盆地的岩心资料运抵中国还是首次。接下来,国内钾肥行业的多位专家将对此四个钻孔的岩心展开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研究成果无疑会推动泰国呵叻盆地钾盐的开发产生,泰国呵叻盆地钾盐实现大规模开发也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