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持之以恒的创新——6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投资改革、贸易监管、人文交流、产业发展等多领域累计形成创新案例近800项。
这里有砥砺前行的探索——6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以不足全省1/170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70%的进出口贸易额,吸引了全省60%的外商投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到全省的40%。
这里有孜孜矻矻的实践——6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的保税航油、飞机保税维修、保税航材、零工创客全球用工、跨境电商等多项业务从无到有、产业链条从断到连,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光伏等产业集群正在源源不断地释放发展红利与全球共享。
从2017年4月1日挂牌至今,陕西自贸试验区以开放合作、协同共进、创新发展之笔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开放题
以通道建设破解开放不足短板
开放是内陆发展的永恒命题。
破解开放不足的短板,是内陆自贸试验区的重要使命。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陕西自贸试验区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新模式的独特使命。
丝路迢迢,汽笛声声。
2017年194列,2018年1235列,2019年2133列,2020年3720列,2021年3841列,2022年4639列……这是过去6年里,中欧班列“长安号”耀眼的增长曲线。
6年来,围绕建设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大通道,陕西自贸试验区始终坚持创新引领,西安国际港务区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一企一线运营”的思路,不断创新班列产品,在自贸试验区这片改革创新的热土上,实施了全国首个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搭建了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开行了全国唯一的境内外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2020年7月正式入选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后,“西安港”开始从“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运输方式转变。
伴随通道畅通、平台崛起,物流、商流、资金流逐渐奔涌汇聚。
制度创新红利下,企业快速发展,吸引产业集聚。
2018年5月,陕西自贸试验区的“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新模式”被国务院作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四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进行复制推广。这一“陕西创新”被全国复制推广,源于其“高效率、低成本”让企业获利。比如,企业进口大宗散货,原来一次用40个车皮就需要40个报关单,在新模式下,舱单归并申报,40多个舱单可归并成两个。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从哈萨克斯坦进口2000吨初榨食用油,报关单由86票缩减为2票,通关费用也从30100元直降至700元。
2017年5月,乘着陕西自贸试验区成立的“东风”,爱菊集团决定在阿拉山口综保区内投建阿拉山口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今天,爱菊集团“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三位一体的“关键枢纽体系”已经成形,由陕西地方企业成长为国际粮商。为持续构建“一带一路”跨国农业全链条发展体系,爱菊集团的商业版图继续扩张,9月初,陕西省商务代表团访问北哈州期间,哈萨克斯坦国家投资公司(KazakhInvest)与爱菊集团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计划投资1600万美元,建设一个产能为30万吨的配合饲料生产工厂。
“自贸区”+“内陆港”+“长安号”优势叠加,动能倍增,掀起供应链变革影响深远。现在,在西安国际港务区,中国五矿集团、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中国林业集团等国内外行业龙头牵头建设的“一带一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一带一路”海铁联运中心、“一带一路”木材交易中心、中哈(西安)商贸物流中心等项目,让“货场”变成“一带一路大市场”。其中中国五矿集团“一带一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项目填补了西部地区黑色金属期货交易的空白。
目前,“长安号”常态化开行17条干线,覆盖丝路沿线45个国家和地区;集结线路达到21条,资源要素的“西引力”持续增强。今年1-8月,“长安号”开行3477列,同比增长31.9%。
陕西自贸试验区成立后,西咸新区临空经济规模从2018年的100亿元增长到现在已突破150亿元。增长的动能来自制度创新,6年来,从探索建立大型枢纽机场高效运转模式、开展“互联网+进口快件派送”跟踪、“一单式”空铁联运,到国际货物机坪“直提直装”、机场海关行邮税移动支付、综保区“分送集报”……通关监管的持续创新改革,推动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
伴随着自贸实践的深入,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平台也相继落地。2019年起,第五航权航线以“一年一条”的效率落地开航;2023年6月首条TIR国际跨境公路货运线路开通,补齐陕西陆空多式联运短板……“临空+自贸+保税+跨境+口岸+航权”六大功能叠加,西咸新区全货运航线从不足10条增长到43条,航空货量从10万吨增长到高峰时的约40万吨。
陕西自贸试验区杨凌片区是中国唯一以农业发展为主要特色的自贸试验区,这里的“中国种子”撒播在“一带一路”,播种幸福和希望。在杨凌种业国际大厦的展厅,记者看到一本书《中国种子:我在哈萨克斯坦种小麦》,这本书的作者之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张正茂,在哈萨克斯坦多地推广中国小麦新品种,这些“中国种子”比当地品种亩产增收最高达60.51%。而始于2017年的杨凌国际种业论坛,至今已经举办6届,成为杨凌的“城市金名片”和中国的“种业风向标”,构筑起国内外种业界高层次的交流平台。
协同题
东西双向互济中的陕西担当
“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格局中,陕西自贸试验区通过协同创新拓展了发展空间,促进区域产业优势的互补、叠加、升级。
2017年12月,西北五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同签署了《西北地区商务部门利用陕西自贸试验区平台推动西部大开发实现联动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时隔三年后,政务服务“丝路通办”合作联盟正式成立。
2019年5月,广东自贸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前海模式”率先走进陕西自贸试验区高新功能区。双方合作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重点推进两地政策、信息、经验共享互通,定期梳理总结前海—高新政策落地、产业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实效,探索创新合作模式。现在,依托丝路(西安)前海园,高新功能区先后推出“专精特新信易贷”“科技易贷”等特色融资产品,授信500余家中小型企业,授信总额达31.8亿元,仅2022年就有10家企业成功上市发行,首发募资总额达88.88亿元。面向未来,陕西自贸试验区高新功能区将进一步深化与前海自贸片区的合作,依托区内硬科技产业优势,通过深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西北地区资源要素,搭建起联通海陆的创新示范平台。
2021年10月,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与连云港、郑州等9个自贸片区及霍尔果斯、阿拉山口2个重点口岸共同发起成立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自贸试验区联盟。今年3月,《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自贸试验区创新西安宣言》成功签署。
今年7月,陕西自贸试验区中心片区(经开)管理局与云南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河口边合区)管委会签订西部联动协作协议。双方将在产业合作、互访交流、投资促进、人才交流、信息互通等方面加强合作,携手打造面向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新典范。
2019年11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2020年6月,陕西省政府批复同意在宝鸡高新区、铜川市新区、渭南高新区、延安高新区、安康高新区、韩城高新区和经开区6个区域设立首批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朱正威表示,陕西自贸试验区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培育地方特色化比较优势,坚持以制度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深化自贸试验区与秦创原“双区联动”发展模式,持续推动科技协同、技术协同与服务协同。而首批协同创新区将自贸试验区的“创新试验田”和当地发展禀赋、发展优势、发展需求相结合,创新协同、产业协同共筑合作发展平台、共育特色创新成果。
自从渭南高新区成为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往来深圳、西安、渭南三地是渭南双盈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争胜的工作常态。“我们研发的产品服务于智慧农业、水利、电力、煤矿等领域,现在已经成为渭南外贸出口主力军,公司能有这么快速的发展,源于渭南高新区的‘西安研发、渭南制造’飞地孵化模式。”赵争胜表示。
而铜川市新区的“一谷一院+两地”(即秦创原铜川创新谷+铜川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基地+飞地园区)模式,也为本地企业借力西安的人才资源提供了便利。在位于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的铜川飞地孵化器,铜川之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孵化器不到5个月,就拿下了1700余万元的订单。
从政务服务、金融支持、通道合作,从要素流通、制度对接、专业服务……一系列深层次、宽领域的区域协同实践,让陕西自贸试验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各类经营主体快速生长。
2017年,陕西新登记各类经营主体同比增长42.79%,增幅全国第二;2018年,陕西新登记经营主体同比增长64.01%,增幅跃居全国第一;2019年,陕西省新登记经营主体首次实现年登记量过百万户……截至今年6月底,陕西省登记在册经营主体555.90万户,其中企业148.73万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26.80%,经营主体结构持续优化。
▼
发展题
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自贸试验区作为当前中国各类生产要素的集聚区,先天具备成为创新链重要节点和国内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条件。以制度创新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自贸试验区的应有之义。
中国是全球航空产业链建设的有力参与者,陕西省是中国航空产业大省,拥有全国四分之一的航空专业人才和高精尖设备,是中国大中型飞机设计、研发、试飞、生产的重要基地。陕西自贸试验区成立后,全省首单航空货物关税保证保险、首例境外飞机进境维修、首单航空设备保税融资租赁都在这里诞生。
作为航空产业链条的重要一环,西北云翼飞行训练中心因保税融资租赁受益匪浅。“进口首台A320NEOD级全动模拟机,较一般贸易进口节省了332万元左右。”西北云翼飞行训练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立阁透露,目前还有引进8台模拟机的计划。
从2017年7月正式投资建厂到推行飞机保税维修全链条服务模式,西安东航赛峰起落架系统维修有限公司见证了制度的集成创新:陕西自贸试验区将飞机起落架维修纳入综保区维修产品目录,并建立国际航材供应链管理中心,统一对接各类制造商、供应商,改变原先各航企自主采购、零散通关模式,实现了供应链的快速升级。目前,陕西自贸试验区飞机保税维修产业规模已突破10亿元。
从重点突破到整体推进,6年来,陕西跨境电商也实现了大跨越。
2018年7月,西安市获批中国(西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城市,空港新城功能区推出“互联网+进口快件”派送,浐灞生态功能区推出“通丝路”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国际港务功能区积极打造“跨境电商+直播”生态圈。到2022年底,西安市跨境电商及相关企业数量增至1800余家,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144.27亿元,同比增长46.42%。
顺应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的态势,陕西在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制度集成创新,推动陕西制造、陕西服务对接全球市场。
陕西省“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大数据平台服务网站覆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全球其他地区共200多个城市,建成涵盖60多种语言的平行语料库,有效满足“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需求。
陕西已在全球主要国家设立8个离岸创新中心、4个海外科技服务站、5个海外研发中心,联动全球的技术推广网络初步形成,累计向海外出口技术3000余项,技术贸易出口额56.04亿美元。
今年5月,陕西自贸试验区RCEP企业服务中心揭牌,为企业提供享惠分析、规则解读、原产地判定、智能通关一体化综合服务解决方案。
6年来,紧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集成式”改革,陕西自贸试验区先后建设了贸易金融服务、跨境电商综合服务、能源类特色供应链合作等20多个功能性平台。同时,围绕经营主体准入、准建、准营、准退等开展全生命周期改革创新,微信办照、“多证合一”“一网通办”等改革创新成果助力政府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产业发展动能澎湃。
三星12英寸闪存芯片一、二期项目月产能已达26万片;奕斯伟一期三阶段项目实现满产,月产量达50万片;全球领先的马铃薯制品生产商麦肯食品有限公司在杨凌建设的中国第二个生产基地,生产线已经正式启动……
太阳能光伏产业全国领先;半导体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万亿元;西安航空产业集群入选第一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2年,陕西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百万辆,增速全国第一。2022年,陕西24条重点产业链实现产值1.64万亿元。
▼
从理念到实践,从构想到布局。6年前,陕西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使命——“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庄严开题。6年来,陕西对照最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聚焦“丝路自贸”“科创自贸”“农业自贸”建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化相关领域集成改革创新,推进改革创新经验复制推广,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自贸试验区在陕西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6年“蝶变”,陕西自贸试验区以创新改革和务实行动郑重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