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古丝路起点城市西安焕发勃勃生机:“钢铁驼队”长安号年度“成绩单”亮眼,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西安圆满落幕,西安新开通两条国际正班航线……曾经孕育并见证了古丝绸之路辉煌的西安,如今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用行动谱写丝路繁荣新华章!
“钢铁驼队”加速奔跑
1月5日,驰骋于新丝路的中欧班列长安号再传捷报。
中国新闻网率先发文点赞“黄金通道”的西安速度:“2022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量达到4639列,同比增长20.8%,西安成为全国中欧班列开行城市中首个年度开行量突破4600列的城市。”
新华社文章详述长安号打通丝路贸易“黄金通道”:“ 3月首开中老班列,4月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6月开行中越班列,目前共有国际运输干线17条,实现欧亚地区主要货源地全覆盖。随着2023年首列‘粤陕’国际班列(广州-西安-欧洲)在元旦零时迎新启航,中欧班列‘+西欧’线路增加至18条。”
央广网报道高度评价长安号“超强带货”:“2022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数量、货运量、重箱率三项核心指标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网稿件透露,2022年陕西共有381家企业通过长安号进出口货物。
与此同时,光明日报微博、人民网、光明网、国际在线等多家主流媒体在线“围观”长安号靓丽成绩单。相关报道经新华社外文专线发布后,被世界新闻网、纳米比亚通讯社、MSN、G-search、news.livedoor.com、this.kiji.is、日经telecom等多家外媒采用。
“光影荟萃”圈粉海外
上周,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西安落下帷幕,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中国新闻网、央广网、中国网等多家央媒聚焦这场光影盛宴。
1月4日,人民日报以《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落幕——光影荟萃,讲好丝路故事》为题,关注这场盛会的丰硕成果:“通过线上线下电影展映、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给市民带来了一场光影盛宴,同时也为电影行业的发展提供新动能。”
次日,光明日报刊文《助力丝路沿线国家电影合作发展——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落幕》,多角度解读丝路电影节的影响力和国际范儿。
国际在线稿件表示:“本届丝路电影节共吸引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的1598部影片报名参与竞赛单元,‘金丝路奖’为国内外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从电影文化出发,以丝路文化为纽带,挖掘电影情感与情绪的艺术魅力,搭载年轻潮流、温暖共情的文艺表达,让西安散发出当代中国的特殊魅力。”中国日报网报道称赞这场文化盛宴的西安魅力。
据新华社对外发稿平台统计,《光影联通世界 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闭幕》等相关报道被中国经济网、中华网、中国青年网、人民政协网等70余家媒体转发。
该组稿件经新华社外文专线发布后,被国家报-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星报》、共同通讯社、MSN、news.livedoor.com等20余家外媒采用。相关文图在新华社推特、脸书中文账号发布后,总到达量12769人,总互动量483次。
空中“朋友圈”再扩容
随着西安至阿拉木图、比什凯克国际航线的开通,西安空中“朋友圈”再扩容。
1月6日,人民网报道表示,这两条国际航线的开通,将进一步促进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的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增进区域经济合作的便利化。
“一次性开通两条国际正班航线,填补了西安作为‘一带一路’起点到中亚航线的两个空白点,为西安市、陕西省以至于中国西部地区未来进一步强化‘一带一路’建设架起了畅通的空中桥梁。”光明日报微博阐述了此次航线开通的深远意义。
春节将至,在新华社、中国新闻网等平台推送的报道《陕西西安:春节将至年味浓 人气火爆采购忙》《西安小巷里的“年味” 春节商品“琳琅满目”》中,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与此同时,把药品送到老乡手里——陕西西安农村疫情防控一线见闻、陕西多措并举保障疫情防控药械生产供应、西安入选全国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西安地铁6号线二期正式通车运营、120吨级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完成试车等多条消息也在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日报网、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媒体平台持续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