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曼谷国际时报,曼谷新闻,国际新闻 > 资讯 >

(中国)陕西推动构筑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

来源:曼谷国际时报 Bangkok International Times Co., Ltd.发布时间:2021-11-19

陕西省将构建亚欧国际运输与经贸合作走廊,推动中欧班列长安号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实现集装箱吞吐量、货运量等各项指标持续全国领先。

  构建“一主五廊”的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空间布局

  以新亚欧大陆桥为主轴,聚焦铁路、航空两条贸易物流通道,以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家指定口岸为平台,以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和国际航空物流枢纽为核心载体,以西安为运营组织中心,构建“一主五廊”的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空间布局。织密通道网络,加快短板和瓶颈路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国际通关一体化、联运规则软联通水平,畅通面向中亚南亚西亚欧洲及东北亚的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国际大通道。发挥西安综合立体交通网优势,织密干支线运输网络,完善国际化多式联运基础设施,构建亚欧国际多式联运网络。建设物流贸易运营组织中心和国际国内资源要素高效聚集平台。创新“通道+枢纽+平台+产业”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营造现代化产业发育环境,培育壮大通道沿线协同发展的国际合作产业体系。

  推动中欧班列长安号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通关便利化,研究推动中欧班列无纸化运输和铁路运单物权化改革,推动“关铁通”项目、铁路进出境快速通关业务模式在中欧班列长安号实施,制定中欧班列铁路集装箱运输技术规范。争取TIR运输与中欧班列联动,试点实行国际联运集装箱货物始发站、中转站和目的站监管互认,推动海运提单与铁路运单互认互用,为相关市场主体提供便捷的综合服务。深化与班列沿线国家在贸易、产业、友城等方面合作,探索开行“人文班列”“旅游班列”,优化海外仓和陕西商品展示中心布局,加大海外服务网络建设,拓展境外市场。到2025年,实现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0万标箱左右,货运量达到400万吨左右,建成投用10个海外仓,各项指标持续全国领先。

  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

  按照适度超前原则,高起点推进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快集疏运通道、铁路专用线、专用货运通道、集装箱装卸线、海关监管设施等建设,持续完善西安国际港站铁路综合物流中心功能设施,推进西安铁路口岸和综合保税区一体化发展,提升集结中心基础设施服务承载功能。构建“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集疏运体系,发展西安内陆港多式联运,拓展通道网络,稳定既有线路,重点开发从独联体宽轨系统进入欧洲标准轨系统的新通道;拓展“长安号+国内城市/沿海港口/境外城市”模式,加密“+西欧”线路,支持宝鸡、渭南、榆林、安康等有条件的市(区)建设省内集结型二级业务网点。统筹港产港贸港城发展,建设中欧班列全国跨境电商集结中心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充分发挥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推进“税收服务直通车”创新项目建设,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引导适铁产业集聚。

  加快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的境外物流设施布局组网

  建成陇海线宝鸡至天水段K1371-K1385改线工程,推动西平铁路增建二线前期工作,提升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输能力。加快西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启动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第三条、第四条线束建设。加快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进中欧班列长安号中转集拼场站、西安传化丝路公路港、西安港综合口岸等项目建设。

  加快集疏运设施建设,重点推进西安港高速连接线、京东西北电子商务营业中心、西安港多式联运作业场站等项目建设。启动新丰物流基地建设,推动高水平铁路设施联通,研究实施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空铁联运快速通道。加快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的境外物流设施布局组网。

  搭建统一开放的公共信息平台

  整合铁路、公路、海运、港口、海关、税务等信息,搭建统一开放的公共信息平台。推进西安港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一带一路”国际多式联运智慧物流枢纽信息平台等项目建设,打造数字班列。

  统筹港产港贸港城发展,联合招商局、华润、五矿、中铁、中电建等大型央企建设十大总部项目,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城市功能载体。整合粮食、整车、肉类等海关监管作业场所,高水平建设综合口岸,加快西安综合保税区A8仓库、西安港通关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通关服务便利化。加快中国邮政西安邮件处理中心、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等建设。

  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强化制度创新系统集成,持续深化差别化改革,在农业标准化、农业安全、中欧班列陆上贸易规制、航权航运等领域开展规则探索。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快与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行衔接,不断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完善以投资贸易自由便利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创新投资服务管理,开展企业投资项目“区域评估+标准地+承诺制+综合服务”改革,完善省、市、区联动的一体化重大投资项目跟踪服务和“一口受理”工作机制。加强对市场主体“宽进”以后的过程监督和后续管理,形成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框架。促进金融创新开放,建设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相适应的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加快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建设,在平台、产业、项目、人才等方面深度合作。

  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高端产业高地

  加快特色产业聚集。中心片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发展高端制造、航空物流、贸易金融等产业,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高端产业高地。西安国际港务区片区探索以铁路运输为主导的国际多式联运物流运输规则,重点发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旅游会展、电子商务等产业。杨凌示范区片区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为重点,加快生物科技、智慧农业、农产品检测认证、农产品加工、国际农产品商贸物流发展,扩大农业技术、农业物资出口规模。

  完善服务平台功能。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动口岸各相关部门数据共享,加强通关物流追溯,促进跨境贸易数字化,实现“单一窗口”功能覆盖国际贸易全链条。搭建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用好外商投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西安铁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构建国内大型铁路口岸平台。加强金融、民航、铁路、港口等数据对接,建设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争取海关总署“安智贸”项目在西安试点。

  建设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

  推进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支持西安、咸阳共建临空经济带,圈层式拓展临空经济示范区范围,不断加深与铜川、渭南等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大型航空枢纽综合“集疏运”体系,持续提升网络辐射能力、空地联运能力、客货集散能力,推动客货同步发展。深度激发“自贸+保税+跨境+口岸+航权”五大优势,围绕打造千亿级临空产业集群目标,培育壮大航空枢纽保障业、临空先进制造业、临空高端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引进国际领先的行业龙头企业,快速聚集上下游配套企业,发展航空维修、航空服务、现代物流、供应链金融、总部经济、临空会展等临空偏向型业态,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建设“一带一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加快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创新发展,促进全省能源资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资源优化高效配置。积极谋划搭建“一带一路”综合能源跨境交易平台,推进“一带一路”能源转运中心、榆林大宗能化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支持华为榆林中国能源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能源数谷”。依托镁、钼、钛等有色金属储量优势,探索在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建设“一带一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在扩大现货交易市场规模的基础上,以便捷交易、供应链金融和国际质量标准体系搭建为抓手,有效聚合研发、制造、物流、交易、检测、金融等要素,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融合互动,构建大宗商品全链条服务体系。

  建设西安丝路科创中心

  积极创建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推进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聚焦基础前沿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示范,开展人工智能政策试验和社会实验,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提供“西安方案”。支持西安高新区建设硬科技创新示范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和生命科学四大领域,实施第三代半导体、光子技术与产业、5G和云计算、航空航天等八大强链行动,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硬科技发展模式及制度创新经验,产生一批占据全球产业链高端的硬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一批硬科技重大创新示范项目,打造“硬科技”之都。